岭南画派第三代传承人:罗树辉
罗树辉号松云居士,师承黎雄才,著名岭南画派画家,1950年12月出生于广州,祖籍广东云浮,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岭南文化艺术创作鉴赏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古今雅韵书画院院长、广东省企业文化协会常务理事。
云山起舞树生辉——评岭画派著名画家罗树辉的松云画作系列(文/李丛)
自古以来,松树作为一种坚挺不拔、不屈不挠的文化象征,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推崇和赞颂,比如李太白的“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南轩松》)、杜少陵的“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杜荀鹤的“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以及苏东坡的“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等千古名句,皆是对松树高贵品格的褒扬和礼赞。而在国画界,松树同样是历代名家反复表现的题材之一,纵观古今,擅画松树者大有人在,若以近现代而论,在全国范围内最负盛名的画松名家,应首推京华董守平先生和岭南黎雄才先生二位莫属。当今岭南地区的画松好手罗树辉先生,早年便是得到黎雄才先生的点拨和教益,数十年来专注于画松,并逐步呈现出自身艺术风貌的国画名家。
在广州土生土长的罗树辉先生,自幼研习岭南画派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其画风秉承岭南画派之神韵,同时融入北派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其笔墨苍劲老辣,构图大气雄浑,刚柔相济,对比强烈,气韵生动,意境深邃。罗氏之松,胜在骨法用笔,笔道遒劲坚韧,苍松之形态在其笔下如龙蛇蜿蜒,气吞河山,通过线条的浓淡、干湿、粗细、虚实诸多变化,以及各种皴、擦、点、染的技法,勾勒、构建起粗干的整体框架和动态;树皮的大小、疏密和质感处理得十分生动自然,凹凹凸凸,斑斑驳驳,虚实相生,极具美感;他在对细枝的处理上颇见功力,线条精细而不显单薄,笔道刚猛而不失弹性,与那细密工整的松针融为一体,可谓密处不透风,疏处能通马,虚实相宜,意境深幽。在他笔下,一棵棵雄壮伟岸、顽强茂盛之苍松屹立于观者眼前,给人一种震撼的生命张力,这是其一。
其二,罗树辉的松树,常常在构图上结合了青山绿水和云雾飞瀑,因此可以说,擅长对云雾的深入刻画,是罗氏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说起画云雾的高手,近现代的山水画大家陆俨少先生就是深谙此道之翘楚,不过他们不同的是,陆氏笔下之云雾,主要是通过线条来勾勒,而罗氏笔下之云雾,更多是运用没骨来渲染;陆氏笔意格调高古且颇具个性,罗氏笔调写实而更加朴实自然。罗树辉通过水墨层层叠叠的渲染,将山峦的连绵起伏、悬崖的陡峭险绝以及空谷云雾缭绕的神秘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给人一种触手可及、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三,灵猴和飞鸟也是罗树辉时常用来点景的题材。他笔下的灵猴,虽然并非画面的主体,仅仅是画面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却依然看出罗树辉对他们的刻画一丝不苟,比如灵猴的各种不同动态、墨色的深浅以及毛发的纤毫毕现可谓栩栩如生;他笔下的飞鸟,尽管小得只剩下一些符号性的黑点而已,但通过罗树辉的神来之笔,通过各种合理的疏密排列和阴阳调和,使得每只鸟的形态都变得活灵活现,观其画,似乎能隐约听到深涧中鸟儿的鸣声,从而使画面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空寂悠远之意境。
以上片言碎语,仅仅是笔者对罗树辉先生数十年来在画松写松成就上的一点点拙见。这些年来,罗树辉先生不仅临摹了大量前辈的构图和笔法,还不忘通过写生和感悟生活来提升作品的精神境界。甚至,他还通过对书法、音乐等门类的接触和研习,并试图将各种艺术之间的精神内核做到融会贯通。他认为:面对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艺术家笔下所表现的并不单单局限于它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更不是将自然景物简单照搬复制,而是在眼花缭乱的大自然景物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意境,以笔传意,以意抒怀,寄托自己的情思;在笔墨运用上达到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在合理地在画面上制造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机智地将矛盾有效地统一起来,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对“美”的艺术落脚点,完成对“美”的艺术追求与经营。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有一种“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画诀》)的特质,正如广东省收藏家名誉主席黎展华先生所言:“罗树辉无疑是成功的,从笔墨技法,从学术层面上让我看到了他打通了自己的精神情感与描绘对象之间的通道,将人品修养与作品格调高度地统一起来,让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飘逸超凡。”
(编辑:罗会清)